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

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  蕭毓秀

壹、緒論 
從八十二年九月教育部修正發布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(教育部,民 82)規定中可看
出,小學生要花六年的「時間」來學習有關「時間的問題」,原因是「時間」牽涉的
範圍很廣又很抽象。是的,時間不但支配我們的作息,也支配我們的身體,我們不但
能體會到什麼時刻到了,也明白多少時間過去了(劉君燦,民 76),可見「時間」與我
們息息相關,也因此「時間」這個基本概念在數學和自然科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據瑞士學者皮亞傑(引自劉錫麒,民 71)的看法,時間並非一種先驗的概念,而是個體
在發展過程中,隨著認知結構的不斷重組而逐漸構設形成的,這項發現在教育上極具
意義。一方面,在課程編製與教材安排上,須要時間概念發展過程的研究依據;另一
方面,了解兒童時間概念的發展過程,才能因材施教並克服學生學習困難。

在研究者進行的時間文字題與一般文字題的小規模預測中發現,學生解題的基本
知識大致還算不錯,但遇到時間文字題時則有解題的困難,尤其是涉及時間用語、時
刻跨越、時制及起始量或經過量結構變項未知這四種時間概念,學生的表現更差。這
些困難的產生,究竟是教材安排與兒童認知發展順序的未能配合?或是思考方式的偏
差而造成錯誤的解法?目前國內尚未有關於兒童時間文字題的研究,所以本研究從解
題的研究方向著手,探討兒童在各種時間文字題的解題表現,以作為國小教師日後在
教時間文字題,或各教科書出版商在編製新數學課程時的參考。
本研究為了對數學解題有完整的認識,因此先對數學解題進行探討,以作為本解
題研究的基礎;再對數學文字題進行瞭解,探討數學文字題的意義、分類及相關研究;
接下來探討時間的概念,瞭解國小學生的時間概念及發展,以利資料分析;最後對我
國國民小學數學科時間教材進行分析,探討其中包含的內容與學生學習的困難,有助
於進行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。
一、數學解題 
Lester(1980)認為解題是:當個人面臨一種沒有算式可以保證獲得解答的情境時,
個人必須利用所擁有的相關訊息,去獲得問題的解答。Mayer(1992)將「解題」界定為
從已知狀態移動到目標狀態的狀態。由上可知數學解題是解題者做一系列有效的策略
來處理問題情境的歷程,在數學教育的研究上,解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議題。探討了
數學解題的意義後,再從對學生解題類型中常見的錯誤類型之相關研究,可發現學生
解題都是根據他們已有的概念和技能,對題目作自認為最適宜的處理,但因為一知半解而有許多錯誤的概念使得解題失敗。
二、數學文字題 
歷年來,有關數學文字題的性質對數學的影響,大都在探討句法變項、內容與文
理脈絡變項以及結構變項(Goldin  &  McClintock,1984),都是從問題本身呈現的方式
來分析數學問題,屬於數學問題的表層語意結構。不同類型的數學文字題會影響兒童
的解題表現。為了突顯時間文字題的特殊性,所以研究者採用「文字題性質的變項」
中的「結構變項」來分類,以探究學生在時間文字題的解題困難處。數學教育的主要
目的是要增進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,教學者也要從不同的學習與心理角度導入,因此
進行文字題的研究實有必要與可行之處。
三、時間概念 
皮亞傑(引自俞筱鈞譯,民 77)認為正確之時間概念,就和其終生所研究的兒童基
本科學與數學概念一樣,都隨兒童的認知發展而逐漸獲得。周啟、洪木利(民 82)對兒
童時間與空間概念做研究,也發現兒童的時間概念隨年齡增長愈有理解能力。陳朝陽
(民 81)在對國小兒童的時間概念與教學研究上發現應重視時間語言教學,提供兒童使
用時間概念的機會,讓兒童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發展時間的概念。鍾靜(民 83)探討低
年級兒童的時間教材,釐清時間是工具量;並配合皮亞傑理論基礎針對 82 年版課程
有關時間和速率教材的數學結構和認知結構做分析說明,有助學生的學習(鍾靜,民
87)。譚寧君(民 88)調查國小學生時間概念發展情形,再設計出教師問卷,了解教師對
學生時間概念知識的了解,結果發現:a.學生需要較高的發展層次才能掌握區間概念
做正確的報讀;b.兩時刻的區間概念應用減法策略求得較難,採取往上數策略較易解
題;c.問題情境的引導有時可協助學生依循相關脈絡進行解題。
由時間概念有關的研究可知,兒童時間概念發展很慢,因為時間是一種很抽象的
東西,但是它卻是人們日常活動的中心,所以本研究有必要明白兒童時間概念及其發
展情形,以作為研究者在時間文字題的設計安排上有所依據及考量。

四、我國國民小學數學科時間教材分析 
64 年版或 82 年版的教材,在教材與課程的安排上雖有所差異,但都是配合兒童
的認知而循序漸進設計的,可是根據教師在現場教學的豐富經驗所提出的疑難問題
(林清強等,民 84;莊仁宗等,民 77),可反應兒童仍有學習上的困難,而且課本所提
供的題目間接影響了教學,因此研究者希望能從「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」
中了解學生的整體表現,發現學生常犯的錯誤解法為何?並探究學生常見錯誤類型的
成因為何?
以反映學生的學習困難所在,更提供給教材設計者深思並引以為借鏡,以
作為日後教師在教時間文字題或安排設計時間教材上的參考。
為了說明本研究的立場,因此將「解題表現」、「時間用語」、「結構變項」三個名
詞界定如下:
(一)解題表現:本研究指兩個部份,一是指學生在研究者自編的「時間文字題」上的
得分,評分方式注重解題的過程,若能將算式正確列出,即代表學生能理解問題
中的情境,不考慮計算式及答案的完整性;二是指不同時間概念的文字題影響學
生解題表現的程度。
(二)時間用語:本研究想瞭解不同的時間用語對學生的解題有無影響,所以在時間量
與時刻表徵的用語上特意區分數學用語與生活用語,將數學課本或考卷上常見的
時間用語「×時×分」定為「數學用語」,將日常生活中較常說的、慣用的「×點」、
「×點×分」、「×點半」、「×小時  」或「×小時×分鐘」定為「生活用語」。

(三)結構變項:結構變項(structure variables)是指問題中所有元素間的數學關係。在設
計學生解題表現這部份上,研究者在文字題的分類上決定以「文字題性質的變項」
中的「結構變項」為分類標準,來探討「經過量未知」、「起始量未知」這二種題
型。
綜合上述研究動機及背景分析,本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點:
(一)分析學生在不同時間用語文字題的解題表現。
(二)分析學生在不同時刻跨越文字題的解題表現。
(三)分析學生在不同時制文字題的解題表現。
(四)分析學生在不同時間結構變項文字題的解題表現。
因此,「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的解題研究」即是將時間文字題以不同時間概念分
類後,來探討學生的解題表現及常見錯誤類型的成因,而後將研究結果提供作日後教
師在時間概念教學上或時間相關教材編製上的參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